盛夏的湖南安化仙溪镇,青山叠翠间涌动着跨越千里的暖流。日前,一场跨越千里的温馨聚会在此上演——江苏宜兴市沐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骨干及宜兴社会爱心人士成团,如约来到这里,与受助的孩子们相聚。这已是服务中心连续第七年奔赴这片土地,持续以专业力量和拳拳爱心,精准浇灌安化困境学子的求学梦想。七年间,五十多位宜兴爱心人士接力参与,为27名当地困境学子撑起了一片晴朗的求学天空,生动诠释了宜兴社会组织在助力教育公平、服务国家战略中的重要桥梁纽带作用。
两地缘分,要追溯到7年前在杭州举行的一次艺术展览活动。活动间隙,宜兴陶艺家、市沐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名誉会长谢作州,与同场参展的安化女企业家吴女士在闲聊中,谈及了青少年的关爱活动,她一句“我们安化山里的孩子,太需要这样的关怀了”,深深烙印在谢作州的心间。原来,当地不少孩子因家境贫寒或父母失位面临升学困扰。回宜后,资助当地孩子的念头,便在谢作州心中生根发芽。没多久,他便召集几位志同道合的爱心人士,踏上了前往安化的探访之路。
2019年的夏天,沿着陡峭的山路蜿蜒曲折,爱心团队第一次来到这个偏僻的镇上,走进一户户困境儿童家中,实际的情况比预想中更加揪心:有的孩子父亲重病在身,母亲无奈离家;有的父母失位,跟着年迈的老人艰难求生。更让人忧虑的是,因家庭经济过于薄弱,住宿费和学杂费也成为家庭的“重担”,许多孩子“坚挺”到初中毕业竟然是个“难题”。
“那种对帮助的渴望,让人无法忽视。”谢作州回忆道。这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催生了一个由沐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导、社会爱心力量广泛参与的“精准助学帮扶计划”。2019年,经过当地志愿者协会推荐和实地走访,谢作州等人确定了首批27名小学生作为助困对象。“孩子们每学期学杂费、住宿费约700元,我们决定每人每学期资助1000元,剩余的钱还能给他们买些书籍。”谢作州说,助学金直接交给校方,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孩子身上。
前三年,沐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不仅保障了助学金按时足额发放,更是将每年暑期探访固化为“暖心约定”。谢作州认真记录走访见闻,真情分享于社交平台,如同投入湖心的石子,漾开一圈圈涟漪,吸引了越来越多爱心人士自发加入。
“人多了,能做的事就更多了。”团队里的家庭教育指导师、社工和志愿者们,把在宜兴服务青少年的经验搬到了湖南安化仙溪镇。除了入户慰问、送去物资,他们还开设家长课堂,帮助他们扭转“读书无用”的观念。“我们还会结合孩子实际开展学业规划。”参与者之一,专业社工施衍梅说,成绩好的鼓励考大学,稍逊一些的引导读职业院校学一技之长。“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初中就能分担家务、外出打工,得慢慢跟他们说,观念才能转过来。”服务中心以专业服务激发内生动力,有效弥补了单一经济援助的不足,展现了社会组织在提供专业化、精细化、多元化社会服务方面的独特价值。
坚持终见花开 ,服务硕果频结。2023年,也是助学活动开展第五年,喜讯从千里之外传到宜兴,受助学生中竟有十人同时考入公办高中。这份喜悦的背后,是服务中心面对新挑战的担当。高中每学期3000元,相比低龄学子,每年每个人要增加4000元。
费用怎么出?谁来出?资金压力让团队特别是领头羊谢作州犯了难。“就像自己的孩子马上开学,学费却还没着落一样,”他这样形容当时的焦灼。这份视如己出的深情,也感动了更多人。发起人朱叶枝的好友看到助学的难点,不但自己加大助学力量还召集好友们一起加入,很快一批新的爱心力量加入资金问题迎刃而解。“暑假,我们再次来到安化仙溪镇,村民们穿起民族服饰载歌载舞欢迎我们。”施衍梅回忆着感慨良深,经过细问才知道,这样隆重的仪式正是为了感谢来自远方的好心人,这是当地考取高中最多的一年,这份隆重的仪式,也是深山里最真挚的感谢。
今年,爱心队伍再赴仙溪镇,希望之花继续绽放.
首批受助的孩子中,心怡和湘南都收到了本科录取通知书,这录取通知书是全镇的喜事。心依以579分考入浙江工商大学数字经济学专业,湘南则选择了家乡的大学。他们的成才,是沐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七年如一日精准帮扶、专业服务、持续赋能的最好见证,也是社会组织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服务国家人才战略中发挥长效作用的有力证明。
七载光阴
从一颗善心的萌发
到沐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专业运作
从谢作州等骨干的率先垂范
到五十余位宜兴爱心人士的薪火相传
这不仅是一场跨越千里的爱心接力,更是宜兴社会组织有效整合多方资源、精准对接民生需求、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创新实践。点点微光,因组织化、专业化、可持续化的运作而汇聚成炬,展现了社会组织强大的发展活力与深厚的责任担当。未来,宜兴市域内的社会组织将继续立足专业特长、发挥自身优势、链接多方资源,在服务民政事业、促进慈善发展的道路上写下生动注脚、作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