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您好!听众朋友,欢迎收听《政风行风热线》,我是主持人梧阳。听众朋友,今天是宜兴市水利局的热线时间,我们邀请到宜兴市水利局的领导及相关科室负责人,就我市水利工作中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美丽幸福河湖建设、水利工程建设、农村生态河道规划管护、防汛备汛以及现代化水库管理等重点工作进行深入交流。近年来,宜兴市在水利领域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民生需求为导向推进多项创新实践,今天节目中将为大家详细解读这些工作的具体举措与成效,我们共同关注宜兴水利事业的发展成果。首先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今天应邀来到直播室的嘉宾,他们是宜兴市水利局副局长卢刚,宜兴市水利局规划计划科科长雷超,宜兴市水利局工程运行管理科科长刘恬汐,宜兴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主任赵兴才,欢迎各位领导作客直播室。
卢局长:
主持人好!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有幸来到《政风行风热线》与广大听众沟通,非常愿意接受社会各界的咨询和反映。
主持人:
听众朋友,如果大家有什么看法和意见、建议都欢迎参加到我们的访谈中来,发表你的观点,也可以提出你所关心的问题。热线号码是87988909,期待您的参与。
主持人:
宜兴市立足生态资源禀赋,以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为切入点,通过机制创新、政策赋能与产业融合,成功打造全省首个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案例,并入选全国首批一体化水土保持项目(获水利部8000万元补助),我们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卢局长:
今天非常高兴在直播间与大家交流宜兴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工作。从“长岗涧破冰”到全市一体化水保项目推进,我深刻体会到我们不仅实现了生态资源的“明码标价”,更探索出一条“治理增值—市场反哺—全域共富”的可持续发展新路。我从两方面总结这项工作:
一、以机制创新激活生态资源,实现价值破冰
1、首创市场化交易机制,破解生态资源“定价难”。长岗涧项目作为全省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核心突破在于建立了“资源确权—价值核算—市场交易—反哺治理”的闭环机制。通过水利部标准化核算体系(含13项指标),量化水土保持生态产品的旅游康养价值,将5年开发经营权以“年经营收益20%分成”模式交易给企业,村集体实现增收。让无形的生态服务成为可定价、可交易的资产。
2、创新责任捆绑社会资本参与管理。企业投入1000万元承担小流域治理养护,变“政府买单”为“市场主导”,形成“开发-保护-反哺”闭环。
3、推动生态治理与产业升级融合。通过漂流旅游项目开发,带动民宿、露营等新业态,形成“水土治理—景观提升—产业造血”链条,村民真正吃上“生态饭”。
二、从“首单”到“多单”,打造水土保持价值转化“宜兴样板”
我们正以一体化思维推动长岗涧经验推广到“全域”深化升级。将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与乡村全面振兴深度融合,有机整合农业生产、乡土文化传承和文旅产业开发,在全市7个小流域系统实施沟道整治、基础设施改善、面源污染防治及人居环境提升等工程。
1、拓展转化交易模式和种类。以首批全国一体化项目推广“首单+系列单转化实践”、“清洁小流域+N”、”太湖滆湖流域生态修复系统治理典型示范三类特色,探索碳汇交易、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等多元路径。
2、健全收益分配与长效管护机制。严格执行“谁投资谁受益、谁拥有谁受益”原则,集体收益专项用于村庄基建与村民分红,个人资产收益直补到户。 按交易收益固定比例投入河道生态修复和水利工程维护,巩固治理成果。
3、构建跨部门跨区域协同体系。以水利部8000万元奖补项目为杠杆,通过将小流域治理与文旅体育、林下经济、生态修复、水文化等深度 融合,打造特色鲜明的小流域产业综合体,推动生态环境“高颜值”与经济发展“高素质”齐头并进。重点培育康养旅游、户外露营、溯溪探险、茶田漫步、复合种植、茶果采摘、乡村研学等富民产业,构建“农业增效、农村增美、农民增收”的绿色发展格局,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主持人:
为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2023年,我市启动了深化美丽幸福河湖行动(2023-2025年),今年是该行动的收官之年,请问卢局长,行动开展以来,我市在美丽幸福河湖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在冲刺阶段,采取了哪些关键性举措破解治理难点?
卢刚:近年来,宜兴市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无锡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河湖治理和美丽幸福河湖建设的各项工作部署,以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幸福河湖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十大专项行动,河湖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建成美丽幸福河湖822条,其中横山水库、油车水库、东氿、西氿、大浦港、阳山荡、新孟河等7条河道获评“省级幸福河湖”称号,阳山荡入选2023年江苏省幸福河湖建设典型案例,东氿、张慕浜、下圩河、李家浜、浯泗港等5条河道被评选为无锡市“群众喜爱的美丽幸福河湖”。
1、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靶向施治。紧抓美丽幸福河湖建设关键重点,针对短板弱项,强化系统思维,注重协同推进。强化排口整治、池塘标准化改造等源头治理,持续推进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建设,坚持“连片治理”理念,对区域内河道系统性实施水系连通、清淤清障、生态修复等措施。
2、全面提标提质,巩固建设成果。紧扣美丽幸福河湖建设更高标准,立足区域特点,坚持因地制宜,挖掘特色元素。湖㳇、太华的涧沟治理精巧别致,洑西涧、胥锦涧等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10个沿太湖湿地群落、滆湖湿地等已成为新一批美丽幸福河湖的典型示范;宜城的双氿三河成为高品质生活空间,大幅度提升了百姓幸福指数。
3、优化工作机制,确保常治长效。全面深化河长制工作,在落实市、镇、村三级河长职责基础上,对重点河道构建“两级河长”体系;建立民间河长制度,联动巡河护河;创新智慧监管,运用无人机巡飞和智能化手段提升管理效能;强化水域保洁,在“河道管家”基础上,加强水葫芦防控建设,全力守护老百姓身边的美丽幸福河湖。
主持人:
近年来,宜兴市委市政府始终将水利工作作为重要民生工程高位推进,立足水安全保障、水生态治理等领域统筹实施一批重大水利项目,取得显著综合效益。今天借此机会,有请雷科长围绕年度建设计划,介绍一下我市今年水利工程建设的重点任务。
雷超:2025年我市水利工程领域计划完成投资13.77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6.78亿元。主要围绕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等多方面开展水利工程建设。
1.扎实推进水安全工程建设。全面实施流域性重点水利工程。完成太湖竺山圩退圩还湖内堤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8.53亿元,累计退圩面积约3174亩,新建堤防3.53公里、整治护坡2.67公里,着力打造生态美丽太湖湾区,带动宜兴太湖岸线品质整体提升。加快推进重点塘坝除险加固工程。投资2879万元对5座水库(重点塘坝)实施坝体加固、涵洞拆建、溢洪道整治及管理设施配套建设,全面提升山区重点水利工程防洪保安能力。系统谋划湛渎港综合整治工程。计划投资7086万元,对湛渎港约13公里河道开展清淤疏浚、护岸新建及堤防达标建设,进一步完善区域防洪排涝体系,增强区域防汛抗灾能力。
2.有序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坚持 “一圈一带一区” 水环境治理总体思路,统筹实施多项重点整治工程。“十四五” 以来,紧扣太湖、滆湖生态修复核心任务,系统推进湖区清淤及入湖河道综合整治:累计完成太湖湖区生态清淤413万方、滆湖生态清淤695万方,同步启动洪巷港、官渎港等5条入湖河道生态清淤工程,目前已完成河道清淤约25万方,通过 “湖河联动” 清淤模式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提升太湖、滆湖流域水生态系统稳定性奠定坚实基础。
3.一体化推进水土保持工程。紧扣 “两山” 理念深化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实践,充分发挥 “首单转化 + 系列实践”“小流域 + N” 等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效应。成功争取江苏省宜兴市2025年一体化水土保持工程获水利部批复,成为全国12个获批县(市、区)之一,项目总投资约1亿元(含中央资金8000万元),着力补齐7个小流域219.46平方公里潜在水土流失治理短板,同步推进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力争形成可复制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宜兴模式。
下阶段,水利部门将继续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更大决心、更实举措,高效推进水利工程建设,重点强化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快实施进度,及早发挥工程效益。二是积极对上争取,减轻我市财政压力。三是严格监督管理,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年度建设目标任务。
主持人:
宜兴素以水韵著称,水既是城市颜值的生态基底,更是乡村振兴的发展命脉。近年来,宜兴市积极开展农村生态河道建设,着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农村水环境。请问雷科长,请问在规划、建设及管护等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雷超:宜兴市域总面积1996.6平方公里,境内河网纵横交错,水系发达,共有县乡村三级河道2424条3175公里,其中列入农村生态河道考核的农村河道240条1061公里(县级河道18条264公里,乡级河道222条797公里),农村生态河道覆盖率列入乡村振兴指标考核。截止2024年底,我市已建成农村生态河道长度约716公里,生态河道覆盖率已达到67%。2025年我市计划建设16条生态河道51公里,目前已完成12条38公里建设,占年度建设任务的74%,年内预计能够达到考核目标任务。
1、坚持统筹协调,强化规划引领。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村生态河道建设,提高农村生态河道覆盖率,于2022年完成编制《宜兴市“十四五”农村生态河道建设规划(修编)》;于今年启动编制《宜兴市十五五生态河道建设规划》,目前已完成初稿。以规划为依据,切实细化宜兴市生态河道年度目标,分解任务至各个乡镇。
2、坚持生态为要,强化标准建设。为压实各级责任,科学划定职责,细化任务指标。今年以来,我局多次开展生态河道建设会议,将年度生态河道建设任务分解到各镇(街道)、水利站和具体责任人,每月持续跟踪进度,督促各板块按时完成生态河道建设任务,确保年度考核目标能够达到。
3、坚持建管并重,强化长效管护。在加强农村生态河道建设的同时,注重在落实长效管护上下功夫、出实招、见成效。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全面落实“河长制”,把农村河道长效管护纳入“河长制”考核范畴,全面落实管护组织、管护制度、管护队伍、管护经费。同时,注重创新管护方式,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行“河道管家”,推动农村生态河道管护规范化。
下步我市将继续积极开展农村生态河道建设,着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农村水环境。
主持人:
请问赵主任,宜兴今年的防汛形势如何,我们又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赵兴才:我市位于太湖流域下游,太湖上游,承接4700多平方公里来水过境,全市有河道2424条、水库19座、太湖大堤41公里、5000亩以上大圩36只、5万方以上重点塘坝33座,特定的水系分布和自然环境决定了我市防汛任务的异常艰巨。
截至目前,全市总降雨量约为623.8毫米,较常年偏少4成。5月入汛以来,全市平均降雨量513.3毫米,较常年接近。我市今年6月11日入梅,7月1日出梅,梅雨期长20天(较常年偏短近5天),全市平均梅雨量125.2毫米,较常年偏少5成。河网水位在3.6-3.7米,低于常年同期水位。目前来看,我市汛情相对稳定。但是,在“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台风、强对流等极端天气频发,降雨存在不确定性,防汛工作依然不能掉以轻心。
今年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和上级防指部门的要求和部署,全市各地认真开展各项备汛工作。一是完善组织体系。压实防汛抗旱责任制,及时更新指挥部成员,调整全市36个重点圩区及堤防、26座水库、28座5万方以上塘坝防汛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及巡查责任人,并按要求在一定社会范围内进行公示。二是查治险工隐患。整治工程治理类防汛薄弱环节55处;组织开展汛前大检查,共发现行洪河道阻水2处,水库风险隐患1处,已完成消险;开展5.9试机试水,全面排查灌溉设施情况,全力保障农灌工作。三是修订方案预案。修订防汛抗旱、防御台风、特大暴雨城市防洪避险、水库塘坝防汛抢险应急预案、水利工程调度方案及巡堤查险机制58件。持续优化完善城市防洪规划,开展城市防洪专题方案审查会。四是夯实基础设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防洪减灾能力。完成七里亭水库更新改造工程、开展响山红水库更新改造及5座重点塘坝除险加固工程、完成城市防洪一期工程、实施入湖河道清淤21.5万方。五是提升保障能力。组建各类防汛抢险队伍290支5069人,储备防汛编织袋127.87万只、桩木4.09万根、块石8740吨、土工布5.72万平方米、各类机泵701台套,其中移动泵车17台(排水能力近3万立方米每小时)。六是强化技术支撑。持续优化横山、油车两座水库和区域矩阵平台建设,进一步深化平台开发以及预报模型训练,为水库运行管理和防汛抗旱调度提供实时、科学、现代化支撑。
主持人:今年3月,宜兴作为唯一县级代表参加了水利部在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召开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现场推进会议,请问市水利局对于水库管理具体有哪些做法可以分享一下?
刘恬汐:近年来,我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水库安全管理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抢抓水利部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建设先行先试的契机,建立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目前我市建设有1个区域矩阵平台,大中小各1个水库矩阵平台,基本实现对全市19座水库业务数据随查随用、水库安全状态可查可控、水库管理行为动态监管。2024年底,该工作获评水利部2024基层治水十大经验。
1.全面统筹,构建水库感知全景图。统数据,统一对接跨部门数据,包括数字高程数据DEM、数字正射影像DOM等国土资源数据;未来不同时段、天气预报等气象数据;未来降雨信息、水文站点数据等水文数据,有效实现数据整合共享。合资源,优化现有水库管理体制机制,整合设备系统,数字化管理软件平台、感知设施、数据资源,实现水库“雨情、水情、工情、域情”等全面掌握。统一构建感知体系,利用无人机、无人船等新型监测感知设备,补全原有水雨工情监测体系,并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搭建,对各要素信息,以地理位置相互关联,一键直达。聚力量,全面梳理组织指挥、技术支撑、专业抢险、物资装备保障、社会动员等力量,整合纳入矩阵平台,搭建水库防汛抢险联动调度仿真应急演练模式,切实提升应急处突能力。
2.实效导向,构建“四预”数字防控网。筑防线,在实现全面感知基础上,共享气象水文部门提供的预报数据、系统对接复用和“查漏补缺”雨量计及水位计等数据资源、整合接入水库主要入库河道水位流量数据,夯实防汛底线。早筹谋,通过平台“四预”功能,完善区域水库雨水情工情监测预报与汛情险情预警,并基于“数字孪生”进行正向和逆向预演。2024年汛期,通过现代化水库运管矩阵平台的支撑,科学合理调度我市横山水库,在库水位不超过历史最高水位的同时,未对下游产生较大的淹没,有效确保水库大坝和下游地区的防汛安全,成功应对雨强超2016年的7小时150-200毫米极端暴雨情况。
3.精细管理,构建“五位一体”运管链。利用“天”——卫星遥感、InSar(合成孔径雷达),全局监测库区周边违建、地形地貌变化、堆土等侵占库容等;利用“空”——无人机搭配无人机自动机场,全天候自主起飞降落、全过程智能抓拍、隐患问题分析结果上传。利用“地”——智能界桩、视频监控+AI识别等,对地面目标进行监控、告警、喊话,减少水库管理范围异常闯入情况。利用“水”——无人船,在移动水质监测、水下地形测量等独立工作外,联动无人机,对无人机发现的问题进行自主水面垃圾清理、水域岸线闯入人员驱离等,同时利用水下机器人对输水管道等水下设施进行周期性检查。利用“工”——大坝安全监测设施对坝体进行精确“体检”,实时掌握坝体工况。通过“五位一体”精细管护,打破水库管理中的时空限制,补强人员巡查的弱项短板,并借助VR与数字孪生技术结合,搭建水库典型设备的虚拟教培实践平台,真实模拟设备运维工作场景和流程,数字赋能水库专业化人才的培训培养,进一步提升水库精细化管理水平。
主持人:
感谢几位嘉宾的详细介绍,让我们对宜兴市水利工作的全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创新探索到美丽幸福河湖的全域建设,从水利工程的统筹推进到防汛备汛的精密部署,每一项工作都凝聚着对生态保护的坚守和对民生福祉的担当。未来,宜兴市水利部门将继续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为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筑牢水安全屏障。
时间关系,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感谢几位嘉宾,感谢听众朋友的收听!本期节目的文字版您可以点击宜兴政府网互动问答板块《政风行风热线》专栏进行查看。再见。
卢局长:
谢谢大家!再见。